物理理论的出发点是心理的

我们习惯认为,物理科学是最纯粹的理性产物——它在严密的逻辑与实验验证中步步推进,远离主观经验与想象力。

但回顾一些最具革命性的物理理论,我们会惊讶地发现:它们的出发点,往往不是实证,而是想象;不是客观,而是心理;不是“现实如此”,而是“如果如此”。

比如:

  •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,源于一个看似天真的设问:
    “如果一个人以光速前行,他会看到什么?”

  • 黑洞理论的雏形,源于对极限状态的想象:
    “如果质量无限大,连光也逃不出去会怎样?”

  • 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,则始于对基本假设的挑战:
    “物理常数是否必然存在?如果一切可以从‘无’开始呢?”

这些问题没有实验依据,没有数学模型,甚至在提出时听起来近乎荒诞。但正是这些充满主观性与心理色彩的“what if”问题,点燃了人类对自然的深刻洞察。

科学的逻辑链条也许是严密的,但它的开端,往往是一次非逻辑的跃迁。一次想象的跳跃,一次意识的偏移,一次对“现实”的悬置。

所以,问一个主观的、心理的、甚至有些“异想天开”的问题,不仅不是不科学的,反而可能是科学之路真正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