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
在日常工作中,我们时常处于多任务切换的状态,注意力像被撕裂的布条,飘忽不定。越是如此,我越在思考: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?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能否持续地投入、热爱、沉浸其中?
最近读到几则材料,它们从不同维度回应了这个问题。
其一,是项飙在《你好,陌生人》中的一句话:
“当代年轻人同时面临着意义过剩和意义缺失。那种大的,判断性的、象征化的、口号式的意义极度过剩;而那种在平常中看见有趣、在重复中看到好奇、不断去发问让你越来越热爱这件事情的意义,却是缺失的。”
我们被层层意义包裹,却难以在日常中获得真正的满足。原因或许不是我们缺乏意义,而是我们缺乏将注意力投注于某件事的能力。没有注意力的“专注”,意义就只是漂浮在空中的口号。
其二,是电影《三大队》。相比剧集,电影更集中地展现了主人公程兵的执着。他十余年如一日追寻一宗悬案,不为升迁、不为名声,只为完成一件在他心中无法放下的事。
他曾一度怀疑自我,动摇信念,但他明白:如果不完成这件事,他将如同行尸走肉。佛法、爱情、家庭、琐事——都无法真正填补那份精神上的空洞。他用行动而非语言,活出了“注意力的极致形式”:专注。
其三,是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一篇文章《攀岩,向上》。文中写道,攀岩之所以吸引城市上班族,恰是因为它强迫人将全部注意力投向眼前的岩壁。
在攀登的过程中,学历、职位、收入这些社会标签都被暂时抹去。攀岩的意义,不在于被看见,而在于攀爬本身。岩友之间的联结,也不是建立在社交属性上,而是专注于“线路”本身的讨论——那是一种纯粹的、无功利的注意力聚焦。
再进一步,如果我们将注意力的概念延展到人工智能的领域,会发现令人惊讶的呼应:
Transformer,也就是如今大语言模型(如 GPT)的核心架构,正是基于“注意力机制(attention mechanism)”。模型通过这种机制,在海量的信息中判断“什么是值得关注的”,从而预测下一个词语、理解上下文。
而在认知神经科学中,注意力同样是意识的核心构成。它决定了我们能感知什么、思考什么、记住什么。无论是人类还是机器,注意力都决定了智能的质量与行为的深度。
由此可见,注意力不仅是工具,更是本质:
- 它是意义的发生条件;
- 是热爱的起点;
- 是快乐的源泉;
- 是智能的入口。
没有注意力,我们就没有真正的“经验”;
没有经验,我们就无法感知“真实”。
保护我们的注意力,就像艺术家在画布上固定某种简单形式,然后才能专注于内容创作。形式是为了保护注意力,而不是占据它。
也许,真正治愈焦虑、浮躁、压力与抑郁的,不是再多一点娱乐、再快一点效率,而是:慢下来,专注地做一件你愿意投入的事。
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.